陈飞:今天跟大家讲一些关于DevOps的故事,DevOps本身并不是一个很新的事物,但是DevOps这个概念却是非常新的,这个词2009年才提出来,到现在也不过是14年。
“DevOps” 的起源故事
DevOps在国外应用的比较多,尤其是国外的一线互联网企业,像谷歌、Facebook、Flickr这些公司运用的都很成熟了。尤其是Flickr与DevOps这个词的渊源很深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在2009年,比利时有一位咨询顾问叫做Patrick Debois,他当时深陷于一个政府的数字化项目,他最头疼的事情就是:研发写了几万甚至十几万行代码,做了一个很大的包扔给运维,然后让运维做部署上线,中间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,花了很长时间才上线,这个过程中他们为这个事疲于奔命。
Patrick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,他紧接着召集了全世界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一起来讨论,在他的老家比利时根特开了一个名叫DevOpsDays的会议。从这开始,DevOpsDays这个词就成为行业的一个热词。再往后,DevOpsDays就被简化成为DevOps。
“国内” DevOps的现状
那回到国内的情况来看,DevOps的运用并不是很乐观。像一线的互联网企业做的还不错,比如像阿里,我们经常用的手机淘宝App,一天可以做到上线100次左右的新功能,这属于比较极限的情况。但是除一线企业外,普遍公司的情况不太乐观。比如昨天,有一家国内的中小规模互联网公司,请我去给他们做一些DevOps咨询方面的工作。我们做现场访谈的时候了解到,他们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痛点是:价值交付比较慢。他们的运营团队提出一些想法和点子后,通常在一个月后才能实现交付。甚至连老板提出的想法——只要老板不拍桌子强硬上线,他们交付的时间也在一个月后。这个价值流动非常慢,用户的反馈也不是很好,连他们自己都说,他们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。
那么做这种项目的时候,我深深的感受到了,国内真正懂敏捷、懂DevOps的人才是非常非常匮乏的。否则的话呢,我现在可能也没有这碗饭吃了哈哈。
“我” 和DevOps的故事
我为什么会有这碗饭吃呢?首先说第一个大家可能没有经历的事情,我在外企工作很多年,十几年前我就接触了很多敏捷和DevOps的工程实践。比如我是在2006年或2007年,第一次接触到了scrum,像 CI(持续集成)和CD(持续交付),包括制品管理这些工程实践,我也是在十五六年以前就已经接触了。对于我来说很多工作是驾轻就熟的。
当我学完这个课程之后,我再回过头来看我曾经所做的那些实践,那些比较好的实践基本上都是符合DevOps的理论;一些不好的实践呢,都是违背了DevOps的理论或原则。
所以在这里也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,关于DevOps的课程,这是一个比较值得去学习的课程,也是希望大家能够积极的参加到DevOps的学习和实践当中来,努力一起把我们中国软件推向新的高度!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